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时节阳气最为旺盛,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活跃,根据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应重在养心。大暑正值三伏天,暑气亦是较重,酷热会导致脾胃功能低下,所以还需注意清暑利湿,健脾养胃。
日常起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午休要保证30分钟到1个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室外劳作或运动应避免在烈日下进行,并注意采取降温散热措施。避免贪凉注意防暑避暑,控制好室内空调温度,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饮食:大暑时节暑气较重,地湿上升,湿热交困于脾胃,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严重时有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等,舌苔常比较黄腻,中医认为舌苔黄腻代表湿热之气较重,中医称之为暑湿证,要清暑利湿,健脾养胃。应多食用具有清心降火、养心安神、健脾除湿的食物。如:绿豆、百合、黄瓜、豆芽、紫菜、西瓜、番茄、鸭肉等清补食物,推荐食疗方:茯苓山药龙眼粥、小米茯苓薏米粥、酸梅陈皮饮等,有助于补气和中、健脾补气、生津止渴。注意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运动锻炼:尽量选择舒缓柔和的运动,如早晚散步、室内慢跑、仰卧起坐、打球、打太极等。注意避免在酷热天气下过度运动,运动后多饮水,有助于消暑和保持身体健康,防止中暑。
情志调畅:大暑节气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导致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症状,即“情绪中暑”。中医强调“心静自然凉”,建议保持良好心态,避免不良刺激,通过心理暗示和想象等方法调理情绪,使心气平和。
注意冬病夏治:暑化湿解冬病,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有“冬病夏治”的说法。对于每逢冬季易发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阳虚症疾病,可以利用大暑这个时节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