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清,秋月明,秋分时节宜:润燥益气
作者:信息宣传科 张艳 更新时间:2023-09-21 浏览量: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春秋繁录》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之后,昼夜温差较大,寒凉渐重,加上空气干燥,为各种疾病的多发季节。《黄帝内经》讲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这个时候需早睡晚起,顺应大自然的秋收之气。将全身的阳气给收藏起来,不要耗散。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防止外邪的入侵。秋分后,春捂秋冻要有度。特别是体质虚弱、老人、儿童,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止腹部受凉,诱发感冒、腹胀、腹泻等秋季多发疾病。
秋分时节饮食以润燥益气为中心,健脾补肝清肺为要,清润甘酸之品不可少。多补充身体所需水分,缓解秋燥。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蒜、辣椒等辛味之品,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提高身体免疫力。
秋季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注意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选择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快走、登山、太极、瑜伽、游泳等。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热身活动,避免运动中受伤。运动后应注意不要汗出对着风吹,防止受凉感冒。运动后饮温开水,补充水分。秋季运动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精神调养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秋令内应于肺,情志主忧。一般而言,秋季人的情绪不大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引起悲伤忧愁的心绪,而悲忧最易伤肺。此外,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避免自我封闭,也有利于改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