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 >> 新闻动态  >> 中医养生
处暑金秋好时节,主收敛,注润秋燥
作者:信息宣传科 张艳  更新时间:2023-08-23   浏览量: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
  处暑节气养生,北方当注意养阴生津,南方则需注意温阳祛湿。《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 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中医养生讲究天人一体观,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顺应季节变化,摄生生息得当则安乐无恙。处暑季节交替,乍寒乍暖时常出现,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
  1、处暑后天气变凉,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卧早起。此外,还要适当午睡。“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2、处暑着装凉而不寒,处暑节气,虽有金风送爽,但也有天气变化无常的特点。因而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
  3、如果在干燥的空调房中待久了,“秋燥”不请自来,人体的津液会受到损伤,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等症状。有条件的家庭可选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的湿度调高,空气一湿润,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从立秋到处暑,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处暑节气,在饮食上要润秋燥,消暑湿,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些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适当补充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南瓜、萝卜、蜂蜜、芝麻、百合、银耳、梨、荸荠等。荤食类可以选鸭肉、河鱼、河虾等。随着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同时,为防止燥邪伤肺,饮食上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处暑时节,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进行慢跑、太极拳、五禽戏或作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锻炼方式,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有助于机体内气血通畅。早晚天气凉爽,运动时间选择在一早一晚比较适宜。
  处暑时节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下棋、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版权所有 宜宾市第二中医医院  公司地址:宜宾市翠屏区上江北龙泉路8号
联系电话:0831-5555120 7180120   传真: 0831-7180011
电子邮箱:ybzyy1987@qq.com  蜀ICP备130119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