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食物过敏患病率为婴幼儿最高,具有年龄特异性;
随着年龄可出现食物耐受,但是部分可能持续过敏,尤其是对花生、坚果、鱼和贝类过敏的患儿。
食物过敏:暴露于某种特定食物时出现的由特异免疫反应引起的不良健康影响(或食物引起对人体有害的免疫反应,只有在接触特定的食物时可重复发生)。
介导机制可由IgE、非IgE和混合机制产生。
食物耐受:进食包含食物蛋白的无害抗原后,机体对该抗原无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
食物不耐受:对摄入的食物或食物添加剂的异常生理反应,属于非免疫反应所致,包括代谢性、毒性、药理学和不明机制。
2.发病机制
一、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I型变态反应。
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接触性荨麻疹、严重过敏性反应、食物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过敏性鼻结膜炎、哮喘、速发性胃肠道反应等。
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
进食后出现反应相对较晚。
食物蛋白诱发的小肠结肠炎(FPIES),食物蛋白诱发的过敏性直肠炎(FPIP)、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乳糜泻、食物引起的肺含铁血黄素沉着(Heiner综合征)等。
发病机制不完全明确。
三、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
① 特应性皮炎 35%的儿童出现中-重度皮疹,常见的食物过敏原,特别是鸡蛋、牛奶;
②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 包含进食障碍、反流症状、呕吐、吞咽苦难和食物嵌塞等症状;多见于多种食物。
③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不同的嗜酸性炎症部位/程度表现有所不同,可有腹水、体重减轻、水肿、梗阻等;多见与多种食物。
3. 诊断
① SPT对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
皮肤点刺试验(SPF)在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上有一定价值,但SPF阳性不能单独作为确诊食物过敏的指标,需与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相结合进行分析判断。
SPF反应的直径越大 ,食物过敏发生反应的可能性越大,过敏持续时间越大。
② 总IgE和过敏原sIgE对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
总IgE不能作为诊断食物过敏的指标,sIgE在诊断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上有明确的价值,阳性不能单独作为诊断食物过敏的指标,需要与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相结合进行分析判断。
sIgE水平越高,发生过敏的可能性越大;相同的sIgE水平在对不同的年龄的儿童有不同的发病风险预测值;
误诊的常见原因是没有意识到阳性测试结果不等同于过敏,并且不结合病史、无差别的广泛筛查会增加诊断的难度,判断更复杂。
③ 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检测对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
目前的证据不支持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监测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
食物IgG4检测呈阳性并不表明存在食物过敏,但可能反应机体长期暴露于该食物成分。
若基于食物特异性IgG和IgG4结果进行饮食干预,将会导致大规模的过敏饮食限制。
IgG和IgG4不应被视为诱导超敏过敏反应的因素,而可能是免疫耐受的指标。
④ OFC检测对食物过敏的诊断价值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 OFC)是诊断食物过敏最可靠的临床方法,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DBPCFC)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
综上,鉴于《中国儿童食物过敏循证指南》,儿童食物过敏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如下:
食物过敏检测方法 |
食物过敏阳性诊断标准 |
皮肤点刺试验(SPT) |
SPT阳性+可靠的临床病史 |
总IgE和过敏原sIgE |
1、总IgE不能作为诊断食物过敏的指标 2、sIgE阳性+明确的食物过敏病史 |
特异性IgG和特异性IgG4 |
不支持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依据,可用于食物不耐受诊断指标 |
口服食物激发试验(OFC) |
OFC用于确诊食物过敏 |